作者: 2021-10-27 17:19:11 阅读量: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启动的背景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钱学森之问”。一代宗师钱学森留给世人的追问无疑正在鞭策着教育界。教育部曾就“钱学森之问”作出回应,称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表示下一步会把“杰出人才的培养”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直面“钱学森之问”,我们很有必要做出深刻的反思:作为上接高等教育下承基础教育的高中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应该怎样创新工作,才能抓住这段“教育黄金期”,为学生奠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有扎实学养、创造潜质的人才。
在谈及“制定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时,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温总理的话实际上回答了理论界所谓高中教育到底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争论。从教育的本源看,教育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高中阶段是学生开始显现不同个性和才能并决定自己不同生活道路的关键时期。高中教育兼顾基础性和多样性,在满足基础学力的前提下发展学生个性品质,这是高中教育最 大的特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高中教育阶段位于最为关键的“中腰”位置,也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期,是学生由感性走进理性思考的入门期,是培养学生理性探究的最 佳黄金期,从这个角度讲高中阶段无疑是培养科技创新型拔尖人才最为关键的时期。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对杰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30年来,“超常教育”和“竞赛训练”成为了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它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然而,这种以加深知识难度和缩短学习年限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模式在一些方面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对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与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相比,我国高中阶段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观念、体制、模式、资源等方面正面临许多亟需破解的难题。
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于近期悄然实施,代号为“珠峰计划”。它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在北大、清华等内地11所学校实施启动,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与之相呼应,上海和北京率先在高中教育中实施了“翱翔计划”、“少年科学院”等为代表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试验,已经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我们对上述两市进行了广泛调研,认真分析“两市”的成功经验和存在教训,并借鉴国外一些做法,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知识拓展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所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上力行创新,探索出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适应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和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之路。
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
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游走于“教育本位”和“学术本位”之间。“教育本位”关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与能力的培养,重视活动的教育价值;“学术本位”更关注研究结果科技含量及对社会的贡献,即社会价值。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由求知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驱动的,是只问真理、不计功利的学问。梁启超先生强调“学问即目的,故更无有用无用之可言”。高中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其在社会教育序列中的地位和该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才会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使所培养的人才在满足社会特定人才需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高中阶段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应该是“教育本位”优于“学术本位”,追求教育价值的同时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防止急功近利倾向扼杀学生在知识创新、提高知识理性化能力方面的潜能。
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施内容
1.改革新生遴选机制
打破传统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普遍性规律,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创新素养、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学生。科技创新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改变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理科班”、“特长班”模式。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的选拔标准与现行传统的思路方法有本质的区别。遴选新生对其综合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起始年级计划面向全市各区县应届初中毕业生招收30-35名学生,实行提前选拔自主招生制度。学生自愿报名,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初审,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对初审合格学生进行面试、答辩,确定录取人选,报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2. 创新人才培养整体思路—— 即“4321”实施方案“4” 是指具有特色优势的比较成熟的4个“学科群”:化学与环境、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与天文。这四个学科群,是在学校几十年科技教育中发展并形成的特色与优势,成为学校科技活动的中坚学科,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领先的地位,培养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较高层次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学生。
“3” 是指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从高一入学开始,学校制定三年的培养方案,在坚决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参照普通高中规定的课程计划,创新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
“2” 是指每个学科组至少选聘2名导师。培养“创新苗子”不同于培养通常意义的“尖子生”、“竞赛生”,不再以择校、竞赛为导向,而是培养创新意识和素养;不再以教给多少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在于启迪智慧、激发潜能。倡导跨学科导师制,建立新型的师师、师生、生生合作关系,构建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的协同发展的“共同体”。
“1” 是指每个学科都与一所全国高校或科研单位的重点实验室建立联系,构建与高校对接联合培养机制,实施直通车培养计划,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科技前沿,为学生未来飞得更高、更远搭建平台。
3. 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自主选课机制
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我们坚持在达到高中生基础学力的前提下,让学生超前发展,尽早进入带有个性色彩的科学研究领域。整合课程资源,突破现有学科知识框架。必修课达到国家课程规定标准,选修课由不同兴趣、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两点:一,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共同涵养,相得益彰。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将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各种教育活动都立足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具备社会公民的良好品质,形成完善的个性人格,成为和谐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积极建设者。二,关注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交叉点往往是创新的“交汇点”和兴趣的“生长点”,学科交叉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尝试克服分科教学对知识全貌理解的障碍,鼓励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去发现新知,解决问题。
4.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实行“项目式”发展模式要求每名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优长选择不同的课题研究方向,每名学生必须在高中三年学段至少主持完成一项课题研究。采取“项目式” 发展模式能够在经过论证可行性基础上,集中精力和整合资源重点保证项目的实施与完成。以项目带动方式,从开题到实施研究步骤最后结题,学生参与整个科研流程,鼓励学生破除桎梏,挑战传统,大胆实践,敢于追求真理。通过亲自体验,使学生掌握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磨练意志品质和鼓足战胜困难的勇气,并且在科研过程中提择校生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5. 搭建交流与展示舞台,拓宽持续发展路径
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国际、亚太、中国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等品牌赛事,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成果与展示能力的舞台。同时,赢取保送生资质(保送目标不局限于国内大学,应该把目标放眼全球知名大学,美国、欧洲等大学对高中阶段表现出良好科研素养和创新品质的学生尤为青睐。)积极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有自主招生权的国内知名大学组织的科技夏(冬)令营活动,争取自主招生降分录取资格,为全国重点大学比如北大元培计划、浙大竺可桢学院及南开大学理科基地班输送有潜力、高素质的生源。
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支撑体系
2008-2009年,天津市实验中学完成天津市科委立项的科普专项重点课题《天津市实验中学科学素质教育综合示范校建设》。随着“示范校建设”的落实与实施,我们制定了科技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针对科技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重新谋划和重点建设,超前达到适应高中新课程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标准,同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我们不仅拥有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科技与学科教育的专家型教师,近年来又引进一些清华大学博士等高素质人才,同时聘请中科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部门对口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作为我们的兼职导师。
2. 大力加强设施建设并优化 “硬件”资源。以优先发展、有一定影响力的4个学科群为核心,学校建设了33间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科研平台。积极拓宽渠道,争取京津地区的知名科研单位和高校的支持与合作,建立与清华大学、国家天文馆、南开大学、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大学绿色化学合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联合培养制度,组织学生有计划定期到上述科研单位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
3.搭建全网络环境下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平台”。以“创新实验班”为主体形成广阔的交流空间,引领学校整体科技教育的开展。在这个平台上,有班内同学的探究设想和阶段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有校内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讨论,还有与社会的适时互动;在这个平台上,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导师、社会主动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的交流模式,创设出勇于创新,鼓励奇思妙想,宽容失败的研究场景。充分利用中国科协创新人才研究院人工智能网上平台的技术支持,与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五、“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评价与管理
1.成立科技创新教育中心,负责制定“创新实验班”培养规划和常规教育管理,组织、协调对外工作,承担开展全校科技教育活动任务。“创新实验班”采取开放型、流动性管理方式,定期吸纳校内勇于创新,善于动手实践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推动学校整体科技创新教育水平的提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深化科技创新教育改革,积极发挥对全市高中科技创新教育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组织校内外专家参加学生开题立项和项目结题报告与答辩会,导师对所负责的项目组跟踪指导,随时听取中期工作汇报,提出意见,帮助学生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实施动态评价和过程管理。
3.建立每名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经历和点滴经验,既有一次尝试,甚至一次失败的体会,又有导师的中肯评价与真诚鼓励,印记着每名学生高中三年里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新思想与创造能力、意志品质与道德情操等诸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精品班试听课+免费测评+学习方案制定